潮商潮事

当前位置/ 首页/ 潮商潮事/ 正文

从台湾顶新魏氏四兄弟到泰国潮商黄子明家族“ 分业不分家”的喜与忧

谈家族企业的接班和传承时,有一类模式既古老又特殊,就是“分业不分家”。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古来有之,老一辈人总是教导年轻一代要“厚德载万物,平和兴千家”,所谓“分灶不分家”,希望大家关系扭在一起,把家业共同传承下去。说特殊,是因为这种接班不是一人接班,而是团队接班,几个人一起接班。

 

台湾顶新魏氏四兄弟

 

说起“分业不分家”,台湾顶新集团就是个典型。当然,大陆刘永行四兄弟的希望系企业,起初也是“分业不分家”,不过后来刘永行、刘永好他们企业一进入高速成长期,也就分家了,企业结构和发展领域也随着改变了很多。

 

顶新家族魏氏四兄弟历经40余年创业,如今都已经是花甲老人了,却依然不分家。他们兄弟间在主管业务上有分工,但股份均等。

 

魏氏四兄弟,老大魏应州,1954年出生,是大家很熟悉的方便面“康师傅”之父。老二魏应交,老三魏应充、老四魏应行,分别被外界称之为大董、二董、三董、四董。(有趣的是,这四兄弟的名字笔划数完全一样;其中,姓名的第三个字: 州、交、充、行,数一数都是6个笔划,是不是当年魏家老爷子起名字时,故意而作的。整齐划一,同进退,不分家!)

 图片.png

魏氏四兄弟

 

魏氏祖业是做油的。作为合伙制家族企业,魏氏四兄弟今天虽然看起来很成功,但也摔过好几跤。

 

2014年,地沟油的食品安全风波,让品牌落地,台湾民间还自发了一场“灭顶行动”(顶新)。受黑心油事件牵连,老三魏应充遭彰化地院裁定羁押禁见时,媒体拍到他疑似尿湿裤子,成为一时舆论话题。

 

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充及6名被告,后来被判全部无罪,算是平息了这场事件。这期间,顶新也被迫失去台北标志性建筑101大楼的经营权。

 

其实,在1998年金融风暴期间,顶新也曾跌了重重的一跤,最终四兄弟同心协力,挺了过去。能度过一次次家族企业危机,应归功于魏氏四兄弟之间兄友弟恭、天伦无价的合作精神。

 

在顶新台湾事业岌岌可危时,大董魏应州出面带头“回师抢救”,也让大家看到“分业不分家”的好处。

 图片.png

分工、分业、不分家,不能让其中一个没活干,相互分工、分行业,核心是不分家。魏氏家族设立一个家族基金,不管做什么工作,赚的钱要尽量交回家里的基金。每个家庭每月固定领取一笔生活开销,而子女的学费则全部由基金支付。

 

这个家族基金其实并不在钱多不多,而是传递一个共同核心价值,那就是“家有千口祖先一人”,要和合一家。魏氏家族四人各管一摊,各人找准定位,从始至终在一起打拼,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顺利的。

 

当然,相比赫赫有名的魏家四兄弟,其家族第二代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目前,魏家二代已经慢慢地推向前台,为接班事宜做准备。2015年,魏家老大魏应州之子魏宏名接替二叔魏应交的康师傅执行董事一职,被视为魏家开始准备启动二代传承。“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魏家新一代是不是能够像父辈一样,“分业不分家”,还有待时间检验。

 

一波说曾发了一篇文章,介绍台湾富邦家族内部一次“高层大地震”,蔡明忠与蔡明兴来个“江山换着坐”,“兄弟不分家”,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其实不光台湾企业,很多日本家族企业,也是非常重视“分业不分家”,他们把这传承理念,当做百年长青的关键。

 

泰国黄子明家族

 

泰国的黄子明家族被誉为泰国首富, 曾是世界上最富的100 个家族之一,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家族也是“分业不分家”。

 

泰国有三大新兴华人家族,分别是黄子明家族、陈有汉家族和谢国民家族。黄子明家族又称“干乍纳博家族”, 原籍广东普宁。黄子明,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马栅村,8岁随父亲前去泰国,12岁开始在父亲开设在曼谷唐人街的“黄贤记”当学徒,学磨光、验光等,以经营钟表和燕窝起家,后来成为“钟表大王”。

 图片.png

上世纪40年代,黄子明开办泰国曼谷组建通城有限公司,经营眼镜钟表。50年代后,该业务向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扩展。60年代,黄子明家族已不再单一经营眼镜钟表,而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70年代,黄子明家族在香港事业迅速发展,从实业经营到投入房地产,股票等市场竞争,业务日益扩大,资产也与日俱增。

 

80年代,抓住泰国经济起飞时机,黄子明移师西向,把家族财富象雪球似的越滚越大。那时,他的曼谷置地有限公司建设的曼谷卫星城市“通城新都”计划,可谓一鸣惊人!紧接着这个家族的另一个有限公司“泰华荣”异军突起,两家企业彼此资力雄厚,互相呼应,引人注目。两家公司上市后,黄氏家族泰国和香港两地所有资产总值达70亿美元。

 

黄子明一生低调,一向不喜欢接受访问,他的生平事迹亦鲜为人知。当年他公司市值与香港富豪李嘉诚足以媲美,这位香港潮州商会名誉会长黄子明却谦让地说道:“我没有那么多钱,和李嘉诚比,他是鱼翅,我是粉丝。”可在我看来,以粉丝自喻,似不恰当,如果说是“燕窝”,倒也很贴切!

 

黄子明共有6 子5 女,他儿子命名都冠以创字,按长幼顺序取“保江山增耀华”为名。其中3 个儿子分别掌握着家族业的3 大摊业务,钟表、燕窝、地产等,是目前家族的重要产业领域。老大黄创保和老三黄创山,是这个家族事业发展的火车头。

 

黄子明于2003年6月因心脏病离世。生前,面对这庞大的基业,黄子明干到70多岁都没退二线,他说,在儿子冲得太前或走得太快的情况下,可以拉一拉他们。对家族企业,黄子明有言在先:“分业不分家”, 所有的财富都是家族整体的。

 图片.png

普宁籍泰国巨贾黄子明捐建的明华体育馆和明华园

2008年金融危机中,黄氏家族的财富“蒸发”了不少,让整个家族企业背上19亿的债务。这当中,有“鸡蛋 放在同一个筐里”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他们这些家族公司之间,因血缘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相互借贷、相互持股的现象。当某个企业出现问题,一下子就牵连到其他企业。

 

后来,黄氏家族企业“痛定思痛”,决定进行了结构调整,将各子公司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相互之间减持股份,使它们一个个都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

 

黄子明没有分家的打算,成立了一个信托基金,管理私人的资金。信托基金,以“明华”为名,像他捐助的明华体育馆明华公园一样,取自他俩夫妇名字的末个字。他认为这是好办法,“将来子女从这个基金中取得给养,子女所得多少?视乎对家庭事业的贡献。”

 

尽管,“不分家”让他们家族带来连锁反应,导致很大的损失,但黄子明的几个儿子,还是按照父亲的意愿,决心继续家族经营的方式,现在黄氏企业已经进入家族的第三代交班。可以说,“分业不分家”对黄子明这个家族来说,有喜也有忧。

 

台湾顶新魏氏四兄弟、泰国黄子明家族这两个家族传承模式的典型案例,应该说, “分业不分家”,在他们身上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与其他传承模式相比,“分业不分家”,除了财富传承外,更强调家族间的情感传承。企业传承,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的传承,而“不分家”这种模式,有利于后代子孙对家族文化与核心价值的传承,并不停传递下去。

 

当然,“分业不分家”这种模式,在当今时代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科技快速的日新月异,发展模式也是不断在更新,尤其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下,很多家族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经验老做法,变得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家族内分业却不分家,如何应付发展中的转型变革,是个重要课题也是难题。顶新和黄子明两大家族“分业不分家”失败的部分,其实也是这方面问题的暴露。

 

此外,“分业不分家”在新的代际接班后,接班就不是一两个人在接班,而是一个团队在接班。黄子明曾经开玩笑说,他家子女多,除了他俩老当后备,接班人都可以组成一支足球队。“分业不分家”,除了要平衡好财富分配,传好产业外,还要解决好一个大团队里面杂糅的情感因素,而这又非局外人所能了解和干预的。

 

每一个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面临分家还是分业的选择。港台及海外华人的家族企业,很多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而大陆大多还处在家庭企业到家族企业的过渡阶段,在接班传承方面,可以多从他们家族企业发展中找到经验,从而为自己打造基业长青的路径。

 

在港台及海外企业第一代人建设中,像顶新、黄子明家族,他们就一直想让家族学会凝聚,并在此基础上允许发展自己事业的“分业”, 分工、分业、不分家成为主流选择,从而建立家族一个完整的系统,给每个孩子自己的事业,也就是家族企业多元化发展。

 

顶新、黄子明家族他们的“分业不分家”,虽然出现因相互牵连而出现一定危机,但团结力量大,只要重新调整好,其实也能变为规避风险的好办法。此外,“分业不分家”,还能在家族人才培育方面呈现多样性。

 

如果家族规模过大,成员较多,为了处理好传承方面,建议建立家族办公室、家族董事会等,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像李锦记那样形成“家族宪法”,从而让家族家训、家规等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cccb168 或查找公众号 北京潮商会微刊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