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当前位置/ 首页/ 商机聚焦/ 正文

企业“走出去”须克服心理冲突

 

       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目标,但达到该目标有一定风险,这时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比如河豚鱼味道非常鲜美,人们很想吃它,但又怕吃了中毒;有人想炒股票获利,但又怕亏损。这就是趋避式心理冲突。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决定是否“走出去”时,心里充满矛盾,往往极易产生趋避冲突的心理。

 

       近几年,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依然非常缓慢。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中,90%以上是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小民营企业家在做“走出去”的决策时,面对投资机会、合作项目时,迟迟下不了决心,心理上往往产生明显的趋避冲突。这是影响“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今年7月下旬,山东省民间对外交流合作商会组织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在山东省工商联领导的带领下,对加纳、南非等国进行了商务考察。考察中这些民营企业家对一些投资机会、合作项目很感兴趣:如加纳的可可种植加工贸易合作、黄金石油合作投资开采、发制品工厂投资生产,南非金伯利二手钻石矿转让合作等。带队领导、企业家与所在国政府和企业谈得都很有诚意,但是回国后这些企业家心理上就开始矛盾了,行动上也开始犹豫了。分析并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家克服“走出去”的心理冲突,既可以减少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又能增强其“走出去”的主动性和信心。

 

       底气不足犹豫不决

 

       追求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是民营企业家在面对“走出去”的机会时表现出的积极心理情绪的动因,这与惧怕、担心、没有底气等多种负面情绪产生了矛盾冲突。主要表现是“两怕”、“两担心”和底气不足。

 

       两怕,一是怕冒大的风险。有人说,一旦把资金投出去,目标投资国发生了战争、政变、社会治安等事件,不但钱打了水漂,人员还有生命危险,到头来落得人财两空。二是怕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动。这几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确实给一些企业家心理上蒙上了诸多阴影,导致其在面对机会时也不敢有大的动作,即使是很好的项目或机会,也是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

 

       两担心,一是担心中国政府和“走出去”目标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会变,一些民营企业家很重视“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因此政策的稳定性成为影响他们决定是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二是担心我国与目标投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过大,企业“走出去”后水土不服,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难以获得长久发展。

 

       底气不足就是对自己的企业实力、经营水平、产品竞争力心里没底。我国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没有经过大风雨也没见过大世面。一旦要到国外办企业,便在面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时,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处在什么地位。此外,对“走出去”所需的人才能否实现跨国经营的顺利转变,派出去的人员能否适应和胜任境外企业经营管理,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家心中无数。

 

       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造成中小民营企业家“走出去”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应当从以认知方法为核心进行分析。

 

       一是对“走出去”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不能真正理解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深远意义,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用短浅的眼光看待“走出去”,缺乏长远打算,容易受一些表面风险和道听途说的不利因素所左右,看不到巨大的商机和潜藏的发展潜力。

 

       二是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了解。有的民营企业家只是到投资目标国东走走西转转,就匆匆下结论说这不行那不好,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吓退。要么就跟着感觉走,拍脑门盲目下决心。

 

       三是学习不深不透,尤其是对“走出去“的政策,把握不够准确。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只是听说政策很优惠,但具体都有哪些政策,则不甚清楚;有的虽然了解一些政策,但对如何做才能享受到政策的利好全然不知。

 

       四是准备不充分。任何一个企业要“走出去“,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尤其是自身条件和各种要素本来就欠缺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没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的情况下,不经过较长期扎实的准备,“走出去”恐怕很难顺利实现。

 

       增加积极情绪

 

       积极的思想情绪如果经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就无法走出心理冲突的境界。所以,克服心理冲突的关键是增加积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

 

       山东一家植物油生产加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创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实力。2012年该企业成功收购了香港在青岛投资经营多年、亚洲最大的运动帽生产工厂,当年向欧美运动帽出口额就达到2000多万美元。

 

       非洲是近几年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点目标市场,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也非常看好非洲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但在考虑是否去投资办工厂时,就拿不定主意。今年7月份,该负责人去非洲考察期间,实地考察了加纳的投资环境政策,与加纳贸工部、可可局以及有关企业,洽谈关于可可和棕榈油种植加工贸易合作事宜,并达成了初步意向,还与加纳政府及民间协会企业界深入接触,交了不少朋友。回国后该企业积极着手准备去非洲开设加工厂的前期工作,在融资、税务、人才、法律、企业文化等方面聘请专门人才。该负责人还专门学习了国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相关优惠政策。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企业对去非洲投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的惧怕担心减少了,心里底气增加了。

 

       面对中小民营企业家的这种心里冲突,民间商会组织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其克服,坚定“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

 

       完善认知,克服以偏概全思想。不能道听途说夸大国外、尤其是非洲一些国家的投资风险。中国一些非法淘金者在加纳的确破坏了中国人的形象,有传言说加纳要驱赶中国人,并且不欢迎中资企业前去投资。对此,中国驻加纳大使馆商务处负责人表示,这种说法非常片面,加纳政府和普通商人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合作。在与加纳政府企业接触时,企业确实感到他们非常友好。

 

       练好内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中小民营企业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就不要急于下决心。企业有实力到国外投资,但是胆量和决心往往来自于充分的准备。

 

       扎实学习,系统弄清优惠政策。中国和投资目的国政府都有许多鼓励支持政策,能够清楚明了这些政策并加以充分利用,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带来很大便利。所以,“走出去”企业应有专人及时学习了解商务、财税、金融、外汇、外交等部门发布的政策。

 

       深入考察,综合掌握真实情况。据中国驻加纳大使馆商务参赞介绍,来非洲投资最少应当在当地待3个月。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掌握融资、运输、人工、土地、税务、材料、销售等基本要素情况,才能真正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能与当地人交朋友,投资办企业将会事半功倍。青岛的一家建筑企业,在非洲做得很成功。据他们介绍,他们中很多人都与一些国家管理人员是很好的朋友。

 

       怎样才能避免风险、少走弯路?向成功的企业学经验,从失败的企业找教训,是一条有效途径。在非洲考察回国后,为了能给企业一些更实质的帮助,商会还组织了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家,听取青建集团在非洲的成功经验介绍,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

 

        (作者单位:山东省民间对外交流合作商会)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cccb168 或查找公众号 北京潮商会微刊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