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潮事

当前位置/ 首页/ 潮商潮事/ 正文

微信红包大数据背后:发短信拜年习俗已被红包颠覆

  今天是正月十五,春节气氛渐散。曾经的春节团聚,一家人围坐一起嘘寒问暖,谈尽一年的酸甜苦辣;进入当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却各自低头看着手机,交流的话题,也变成谁抢了多少红包。

 

  为了抢红包,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建了群,见面没话题的老邻居建了群,通过微信红包,通过互联网,又聚到一起。但离开了互联网,离开了红包,又形同陌路。互联网和红包到底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真的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

 

  其实,不管信息交流工具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感情并不会改变。不管是把压岁钱包在信封里,还是装在微信零钱里,都寄托着我们对其他人的挂念,这种挂念,超越时间和距离。

 

  所以,有的时候,耐心教会家中老人如何用微信,比发给他们红包更有意义。

 

  2月16日,微信官方突然宣布,3月1日起将对微信的零钱提现进行收费。此举一出,议论纷纷,很多人此时的零钱余额,还多是春节抢的红包。

 

  春节抢红包,从2014年至今,已有两年时间。人们在走亲访友时也不忘低头看手机,互发红包,互抢红包。举目望去,红包的广告鳞次栉比。电视里的春晚也带着亿万观众一起抢红包。一些人似乎已经到了“悠悠万事,红包为大”的程度。

 

  喧嚣过后,作为推手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争相晒出自己的数据。

 

  腾讯称,大年三十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个;QQ红包的总用户数为3.08亿;支付宝则宣布,在央视春晚投放出8亿元支付宝红包,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总参与次数达到3245亿次……

 

  这些数据对国人有什么意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留下什么启示?

 

  微信红包创意来自压岁钱

 

  红包的背后推手是目前在中国风头正劲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其中争夺最为激烈的是支付宝与微信,他们背后是阿里巴巴和腾讯。

 

  阿里巴巴的优势在于支付,腾讯的优势在于社交。双方均想扬长避短,攻击对方的核心优势。

 

  一位见证者说,这几乎就是短兵相接的战斗。双方都互相借力,又互相防范。今年,支付宝推出了裂变式的红包,意图来打通社交链条。而微信则用“毛玻璃”的功能来继续绑定用户的银行卡。你来一招我回一式,竞争惨烈。

 

  不妨回顾一下红包大战历史。战斗打响在2014年春节期间,被马云称为“偷袭珍珠港”的微信红包2014年春节期间在微信朋友圈突然爆发——

 

  腾讯工作人员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人的红包习俗与压岁钱息息相关。清人《燕京岁时记》写,“用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称作压岁钱。”古时给孩子压岁钱的形式有彩绳穿钱,也有红纸包钱,有避凶趋吉的祝福之意。

 

  腾讯旗下的财付通部门在此思路下发明了手机红包,只要你是微信用户,同时把微信和银行卡绑定起来,就可以参与抢红包和发红包。

 

  于是一夜之间,腾讯利用其社交优势,通过鼓励朋友之间发红包绑定了无数用户的银行卡——而这是支付宝用了几年才做到的事。

 

  实际上,支付宝比微信更早发明了红包,支付宝钱包里的红包由于缺乏社交功能,因此只局限在内部工作人员互相发放。而微信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功能让微信红包大热。

 

  对于当年微信红包意外大热,马云在阿里巴巴开发的社交工具“来往”上表示,腾讯的“微信红包”如同“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让阿里巴巴教训深刻。

 

  从单纯工具到拓展平台

 

  打红包大战,两家各有目的。腾讯财付通一直拼命想在支付领域超越支付宝。而支付宝想的却是如何完成从支付工具到平台的转型。

 

  社交是支付宝想要补足的短板。因此2016年的红包之争,背后更多是社交关系链之争。而为了补齐社交短板,红包是支付宝不得不紧紧抓住的机会。2016年开始,支付宝频繁以各种礼包、红包的形式,让用户把关系链引入支付宝平台。

 

  利用这一契机,支付宝今年努力补足社交短板。1月23日开始,支付宝连续19天派发可裂变的商家礼包,鼓励用户将礼包发送给好友实现裂变。5天后,支付宝又使出了大招——福卡上线,用户只要从手机联系人中添加10位为支付宝好友,就能获得3张福卡。虽然其效果各方评价不一,但其对社交的进取心路人皆知。

 

  而利用红包这一载体,腾讯把QQ钱包、微信钱包接入更多境内外商户,加入民生、购物、理财、信贷、生活等更多支付场景,在线上线下与支付宝展开了全面竞争。

 

  由于微信的封杀,以福卡为契机,2016年支付宝向全体用户开放了个性口令红包——支付宝“吱口令”,复制口令后打开支付宝即可添加好友,好友间可以相互赠送福卡。

 

  显而易见,支付宝不愿继续做一个单纯的支付工具,而想成为平台。对腾讯和阿里巴巴来说,红包也是对各自创新能力、底层支撑、商业拓展的全面考验。

 

  在这场商业大战中,败者似乎是传统的手机短信运营商。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内手机用户消费了12780.3万G移动互联网流量,是2015年的2.6倍。而春节假期7天内,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39.6亿条,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二。

 

  发短信拜年的习俗,已经被红包颠覆。

 

  全民游戏的“变与不变”

 

  商业竞争背后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相。

 

  目前已经呈现的结果是,移动互联网的竞争,让中国多了一个新年俗——互联网红包,而且红包并没有随着春节结束而消亡,在各种玩法的刺激下,每到一个节日,两家公司都会推出红包活动。日常人们也会以红包作为社交工具与娱乐游戏。

 

  很多人通过红包完成了互联网的启蒙,第一次学会了网络支付与发红包。这一方式更带动了亿万商家投入巨资进行广告投放。

 

  对于红包大战愈演愈烈,社会上也开始进行讨论和反思。

 

  有舆论认为,红包体现了国人的人情冷暖,多数情况下,一片哄抢之下,彼此联络了感情,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熟悉走向亲近。这是金钱遇到移动互联的热恋,是一场过于追求物质的节日狂欢。

 

  但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曾经被认为“谈钱色变”的文化底色里,抢红包没有疏远大家的情感,却促进了人们的感情,特别是带动了互联网企业一直不想挖掘的老年市场。因为父母发现,这是和儿女共享欢愉、一起游戏的幸福一刻。在学抢红包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发现,现在竟有如此多高科技通讯手段可以迅速拉近和远方儿女的心灵距离,于是,在思念的强大力量下,很多没有学会使用word的年迈老人,硬是学会了使用移动互联网,学会了发红包……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质疑,红包目前几乎成了全民游戏。这里面有人情冷暖,有商业之争,也有世间百态。未来红包大战会持续,将不仅仅是商战的平台,更将是社会价值的体现与折射。”社会学家夏学銮表示,“红包大战承载的也是世相,这也正是其吸引力所在。”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cccb168 或查找公众号 北京潮商会微刊 即可。